“绘制中国的灵性资本地图”项目
中国宗教与社会科学研究英文写作工作坊
西雅图大学
2016年8月8-21日
朝鲁(吕莎 译)
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于2016年8月8日至21日,在西雅图大学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科学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写作工作坊。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和欧洲的12名学者参加了工作坊。
此次工作坊有三项主要目标:(1)弥合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与西方宗教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差距,(2)鼓励和培养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写作并发表英文文章,(3)让新兴的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学者接触国际学术环境。
在这两周的工作坊内,在宗教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卓有成就的五位学者分别于每天上午进行讲座,包括如何进行实证研究,并用英文写作及发表其研究。下午,每一位参加者就他们的研究作20分钟的陈述,之后其他工作坊参加者和受邀的讲员当场提出评论和建议。下午的讨论使所有工作坊参加者都有机会改进他们的研究内容,并练习了在大型学术会议上必须的陈述技巧。
工作坊由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杨凤岗教授介绍开场。杨凤岗教授在肯定中国宗教学术研究在中国近期发展的同时,强调了中国宗教学者在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杨凤岗教授及西雅图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菅直人教授对所有写作工作放的参加者表示热烈欢迎。随后,来自普洛威顿斯学院 (Providence College)的苏珊教授(Susan McCarthy)作了题为“逆向设计期刊文章”的讲座。苏珊教授在演讲中讨论了阅读和分析期刊文章的策略,作为撰写学术文章的前奏。她还鼓励参加者分析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目的是让参加者了解英语研究文章是如何写作的。
斯坦福大学的副教授帕特丽夏.张于8月10日和11日进行讲座。作为一名宗教社会学期刊的审稿人和专业的写作指导师,张博士讲述了学术写作中,尤其是在中国学者中的常见问题。她引用了她作为专业写作指导师所处理的各种案例,把研讨重点放在写论文之前,把关键概念概念化的过程中。张博士介绍了她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作为用社会科学法研究宗教的案例。
杨凤岗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各种获得高度评价的社会学期刊上发表过大量文章。杨凤岗教授就如何在中国进行宗教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在西方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策略分别作了两次讲座。针对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既定理论框架,杨博士以自己作为非母语学者在英语期刊上的出版经验为例,探讨了研究中国宗教的潜在陷阱。他还分享了他如何克服潜在困难并发表文章的策略。杨博士强调在中国宗教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宗教学者应该在西方学术界发声。
来自太平洋路德大学的韩光教授(Erik Hammerstrom)于8月15日和16日作了两次讲座。他的演讲聚焦在如何以西方学术传统为基础,形成以论文为基础的论点。他详细分析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说明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始研究项目。他还讨论了一些学术研究的实用技巧,如如何将大型项目划分成几个较小的项目,以及如何避免学术剽窃。
8月17日和18日,马里兰州罗耀拉大学的魏忠克教授(Carsten Vala)讨论了如何收集中国宗教研究中的民族志数据。魏忠克教授运用他对中国宗教进行研究的经验,说明了从数据到创意、从大纲到出版的过程。他强调了在田野调查中做笔记的重要性,并给予参与者一些使用技巧如何在实地调查研究中记录笔记,并根据笔记提出论点。
在研讨会的最后一天,阿联酋沙迦美国大学的副教授汪昱庭,就如何应对修改和重新提交过程中的压力作了一次演讲。在这次讲座中,王博士专注于如何高效地修改和重新提交论文,并最终将其发表。王博士详细解释了提交、修改和重新提交的过程,并就如何在紧张的过程中坚持下来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中心副主任裴玄铮(Jonathan Pettit)和博士后研究员郭婷也在工作坊上作了讲座。这些讲座的主题更多地针对学术研究中更实际的问题,例如学术界的具体写作风格,如何在论文中引述,以及对相关学术期刊和会议的综述。
工作坊结束后,参加者出席了于8月20日举行的美国宗教学年会,并在会议上陈述了他们的研究论文。在大会期间,共国防的参加者不仅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演讲,并以英语与其他与会者交流,展示了工作坊的效果。他们的高质量研究和陈述过程中的专业态度给前来挺会的学者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