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研究的重大成就
2010—2013年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项目述记
香港中文大学 邢福增
课题研究成果
蒙邓普顿基金会慷慨资助,本课题成员才可以多次前往北京进行田野调查。我们的课题以北京当代多元基督教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教会与公民共同体的关联性。2011-2012年间,基于对50多人的深度访谈、30多间家教会及几十次宗教活动的参与观察,形成访谈记录与观察日记近百万字。在分析资料基础上完成一篇项目论文(英文),以及四篇学术论文(中文)。五篇论文,有四篇向有关学术期刊投稿,其中有一篇已被接受,其他三篇仍在审稿中。此外,我们也曾在香港中文大学相关课堂作教学分享,日后亦计划于公开讲座中将研究成果公布。
工作坊收获
参与三次工作坊,我们受益良多,主要有四方面。第一,工作坊讲员多是国内外宗教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们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与解惑答疑,让我们很快把握该领域的精髓。第二,工作坊学员之间互相学习与砥砺,这一学术共同体促使我们有效提升研究的水准。第三,对我们课题组而言,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当地宗教团体与宗教活动的实地考察。
我们曾多次深入社区,观察不同类型宗教团体,包括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以及伊斯兰教等,还有宗教背景的社会服务组织,以探究宗教性组织的运作。上述实地考察为我们的中国宗教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田野资料与参照体系——自由开放社会中的宗教运作。第四,工作坊特别针对期刊论文写作的讲解,有助我们撰写学术论文时,更能掌握国际级别期刊的要求,提升论文的质素。
课题对中国宗教与社会的研究的特别贡献
对中国基督教与公民社会研究,从研究路径而言,自由主义进路的研究是主流话语,社群主义进路的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本研究是社群主义进路研究的有益的尝试。其次,从研究对象而言,本课题对当代中国基督教进行分类与比较研究。市场经济、城市化及国家对宗教不同程度的管制,导致中国基督教出现多元发展的格局。即使家庭教会亦很难成为一个有效的、统一的分析单位。
本研究对中国基督教重新进行分类。最后,社会科学一些重要概念与理论其内涵在中国处境(context)中得到验证与修订,如普特南(Putnam)的公民共同体、滕尼斯(Tönnies)的共同体与社会等。
邓普顿基金会协同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推动的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其意义非凡。CSSP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CSSP致力于生产属于人类的知识,而非某个集团所垄断的「知识」。还在于透过是项研究,纠正对待宗教及宗教研究的意识形态捆绑,而这种捆绑往往是非理性与反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