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社会学:现状与走向
展示新兴学科 推动宗教研究
中国宗教社会学:现状与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民族报记者 张世辉 实习生 彭桦
中国民族报讯(实习生 彭桦 记者 张世辉) 2004年7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宗教社会学:现状与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蓟门饭店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系主任、党委书记焦国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金泽研究员、高师宁研究员,以及海内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约50人出席了研讨会。此次会议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正如方立天教授指出的那样,它是我国首次就宗教社会学这一课题召开学术研讨会,这必将对我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从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到现状与特色;从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改进到研究范式的转换;从中国城乡的宗教信仰差异到宗教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从中国民间本土宗教到外来基督教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丰富广泛的交流。高师宁研究员指出,由于国家在经费和研究人员的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体现在专业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表现在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由原来对西方宗教的研究扩大到对中国人的宗教性的研究中来。美国普度大学华人学者杨凤岗教授在会上提出,实证方法(包括质化和量化的研究)的运用,是宗教学成为社会科学的原因之一。为期两天的会议,代表们积极讨论,广泛交流,提出了新颖的观点,气氛融洽而热烈。
据介绍,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这个学科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得到该领域学者认可的通用定义,而意大利学者罗伯托·希普利亚尼的论述,给它一个简单明了的界定: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宗教现象研究中的运用。19世纪下半叶,当杜尔凯姆第一次明确地把宗教描述为一种“社会性特别突出的东西”之时,这门学科便登上学术界的舞台。迄今为止,这门学科的历史已有100多年,而在我国则有20余年的历史。其历史虽短暂,但前进的步伐却较快。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宗教社会学在中国的起点,那么,2000年《宗教社会学》一书的出版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即宗教社会学开始与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研究相结合。
研讨会结束后,代表们又兴致勃勃地赶赴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中美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开幕式。
(中国民族报2004年7月20日)